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 关怀版 |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一江碧水两岸橘香 千年“忠橙”助推乡村振兴

日期:2022-02-25

    忠县地处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是全国柑橘产业发展适宜生态区域之一,柑橘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市柑橘产业的核心区和示范区。近年来,忠县深入挖掘柑橘产业扶贫性,整合利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进行财政资金股权量化改革,探索建立与果农与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撬动柑橘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背景与概况

多年来,忠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柑橘产业当作富民强县的“命根子”工程和全县最大的产业化扶贫项目。1997年中外合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美国施格兰柑橘产业化项目落户忠县,经过24年持续用力培育壮大,在长江两岸建成了36.5万亩标准果园基地、全球最大柑橘育苗基地、亚洲最大鲜冷橙汁加工基地,优质柑橘产量达到38.87万吨,基地果园、加工销售、运输物流、生态旅游等综合产值39亿元,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到副产物高质化利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以来,忠县成为重庆市柑橘核心区、全国农业(柑橘)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柑橘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柑橘产业已成为忠县最大的特色骨干产业和扶贫产业,已覆盖19个乡镇、133个村、22万果农,涉及原建卡贫困村16个、脱困户7982459人,非贫困村108个、脱贫户859223650人。村集体年均增收36.9万元,脱贫户年均增收2853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脱贫户、村集体依托产业脱贫增收。一是农民变股民。果农以柑橘树、土地作为资产入股参与专业合作社、公司固定分红,按照幼树10/株、盛产树15/株,每亩固定分红400元—600元。二是稳就业促增收。将柑橘经营主体吸纳就业作为重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指标,引导经营主体吸纳果农到果园、橙汁加工、柑橘皮渣处理、商品化分选厂等务工,人均务工收入超过10000元。三是连续5年固定分红。对重庆奥芸萃公司、重庆鲜果集公司、重庆派森百公司实施的3个项目进行股权化改革,每年从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50%中拿出6%或者5%用于村集体和果农(含贫困户)固定分红,连续分红5年。四是“一兜到底”。引导派森百、鲜果集2个橙汁加工厂年初与种植大户、果农(含贫困户)签订加工果保底价(1.6/kg)收购协议,实行保底价收购柑橘,如果市场行情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行情收购,最大限度保证果农收益。五是紧跟“潮流”。以橘为媒,推动由传统的卖鲜果、加工橙汁向“赏花、摘果、休闲体验农业”转变,建设三峡橘海、金色杨柳、橘乡荷海、中国柑橘城、三峡橘乡等柑橘旅游景点,实现柑橘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同时柑橘文化时空馆、柑橘品种博览园、橙汁体验馆、四季采摘园、中国柑橘城景区等集科研、科普、观光于一体的景点开门迎客,带动果农开办农家乐发展服务业增收。

经过全县人民20多年的不懈奋斗,2021年度柑橘总产值占全县农业的39.8%,带动果农增收成效明显。一是按照500/亩计算,全县36.5万亩柑橘园果农固定分红收益达到1.8亿元。其中涉及脱贫户21476632人,流转土地9521亩,人年均增收717元。二是橘园及加工厂务工果农(含贫困户)超过2万人,按照最低10000/人务工收入计算,果农务工收入超过2亿元。其中低收入群众务工831人,人年均增收5729元。三是重庆奥芸萃公司、重庆鲜果集公司、重庆派森百公司、鲜果集、派森百公司等多家柑橘企业发挥技术、销售引领带动作用。如鲜果集和派森百公司每年保底收购柑橘加工果5万吨,按照1.6/kg保底价计算,果农能够实现0.8亿元保底收入。其中,涉及脱贫户724319477人,户均增收1585元。五是依托柑橘旅游经济,全县开办橘园农家乐45家(星级农家乐2家),年均收入达到20万元。如,忠县永丰镇石丰村原建卡贫困户邓华国种植柑橘实现稳定脱贫。邓华国将亲戚朋友的20亩柑橘园进行集中管理,将加工果高换为大雅柑橘,2019-2020年初次投产3000斤,销售价格为5/斤,实现直接收入15000余元,仅柑橘销售一项实现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家庭实现稳定脱贫。

(二)通过集中力量发展柑橘产业,还带来五个方面明显效益。一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保护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又推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二是优化了忠县全县脱贫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贫困地区农业比较效益显著提升。三是农户参与产业化开发和乡村振兴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通过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打捆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四是通过变技术工人、股份持有者等,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全面转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逐步成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五是项目所在地道路、人饮、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项目地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设“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成为全市名片。“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是全国首批、三峡库区和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2018725日现场调研“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强调用好“金字”招牌、立足“田园”本质、做好“综合”文章,打造成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佼佼者、乡村振兴示范园。编制完成 “一镇三廊四区” 田园综合体总规( “一镇”即新立“柑橘特色小镇”;“三廊”即橘乡人家风情廊道、环青龙湖慢行廊道、田园马拉松廊道;“四区”即智慧柑橘示范区、柑橘文化博览区、橘乡荷海休闲区、三峡花卉植物园区,构建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行六大支撑体系),高质量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试点项目建设任务,20201220日正式开园对外接待游客。目前,“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2019年列入重庆市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19月“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入选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

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建设,注重“五强化”。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二是强化产业发展,注重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忠橙”、“忠州橙汁”成为两大区域公用品牌。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注重生态优先,注重科技创新,注重大数据智能化。四是强化多元融合。充分拓展柑橘产业生态、休闲、文化、健身等功能,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强化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施道路改造、水体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照明、便民八大工程,开展“三清五化八改”行动。完成802户农房风貌改造,打造“糖果小镇”、“三斗丘”、“冉家湾”3个示范民宿集群。夯实公共服务基础。突出柑橘文化、民俗风情,打造新立“柑橘特色小镇”,建设高速路服务区特色口岸、游客集散中心、特色商业街和新立场镇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以柑橘为特色的“田园微城”。

三、经验与启示

(一)主要经验。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将“绿色循环”贯穿始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强化乡村产业基础设施条件,打响知名品牌,建设示范县,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突出生态、绿色、安全,始终坚持绿色标准化建园、绿色复合化种养、绿色科学化管护,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坚持产业接二连三,内延外拓“产业链条”。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长远规划,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建立“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副产物优质化利用”的“榨干吃尽”加工链和“产加销研学旅”六位一体产业链,在旅游、工商业发展较好的村镇,配套实施旅游服务设施及商务配套设施,促进当地旅游及工商业的发展。在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过程中,打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渠道,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让一个产业变成一片产业,从育苗、加工、皮渣利用再到“研学旅”一体化,实现果农利益全覆盖。三是坚持科技支撑,释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活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开展科技创新实现柑橘产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围绕柑橘技术及产业大数据智能化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孵化,搭建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推动柑橘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县”工程,建设数字化果园、数字化原料仓库和橙汁加工厂智能管理系统,不断夯实柑橘产业智能化基础,最大限度激发产业活力。率先建设全国柑橘交易中心,开发了柑橘全产业链“数据+电商+金融”三大平台的“柑橘网”,拓展线上线下交易市场,实现柑橘“买全国、卖全国”,“一网打尽”。四是坚持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探索以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乡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把乡村和群众土地、闲置房产等资源连片捆绑入股项目实施企业,通过分红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带动贫困农户自助经营或集中精力外出就业,改变以往的等靠要思想,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

(二)几点启示。一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第一实现要素,巩固脱贫成果需要大产业带动。农业支柱产业辐射面积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能从根本上实现“造血式”帮扶。二是产业帮扶需要政府强力引导。通过开展股权化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能够有效将经营主体与村集体、果农和脱贫户进行利益捆绑,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群众主动参与。骨干性长效产业对资金、技术、劳动能力等要求较高,需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四是稳定脱贫乡村振兴需要综合施策。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整、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对促进项目区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具有明显作用,但其覆盖仍有盲区,必须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蛋鸡、肉兔等短平快的特色“小”产业,实现长短结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