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17期 重庆万盛经开区:建立健全“347”工作模式 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万盛经开区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建立健全“347”工作模式,采取“三个保障”“四项制度”“七种模式”工作举措,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规范、高效,让村集体经济“结硕果”,助力乡村振兴“谱新篇”。
一、提供三个保障,全方位支持发展。一是提供机制保障。构建“区级领导联系镇督导+区级部门结对村帮扶+镇班子包保村推进+驻村干部协办+村‘两委’落实”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上下一心谋发展格局。出台《万盛经开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区属国有企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审查制度的通知》等文件,扶持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二是提供资金保障。近三年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4014万元,实施95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强“输血”功能,提升“输血”质量,调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提供人才保障。坚持将培育创业致富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注重外引人才,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鼓励有资金、技术的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回引本土人才60余名。注重内部培养,从本村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推荐、选任村“两委”干部,发挥才干协助创办各类市场主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建立四项制度,全过程规范发展。一是民主决策机制。把民主决策贯穿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全过程中,村级申报集体经济项目时,严格按照市场考察、征求村民意见、民主投票、公开公示等程序形成项目申报方案,逐级上报审核确定再实施,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公开运营、民主管理、有序发展。二是财务内控制度。依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重庆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等政策,推行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财务管理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贯穿集体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有效预防“集体经济好起来,基层干部倒下去”的情况发生。三是收入分配机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对外投资经营、合股联营等取得的收益,在计提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后,按照合同或章程确定的收益分配方式,及时向股东分配当年收益,原则上每年分红一次。四是项目审查制度。印发《关于建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审查制度的通知》,落实“村民议定、村级申报、镇级初审、区级复核、公开公示”程序,重点审查项目决策民主性、实施方案科学合理性、项目持续性等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项目及时予以调整,切实保障项目投入有产出、资金使用有效益、集体经济得发展、组织成员得实惠。
三、探索七种模式,全领域提质发展。一是“资源收益”发展模式。依托村集体原有闲置房屋、学校等,采取置换、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可利用土地,修建停车场、露营基地和乡村农贸市场等设施,直接租赁或将集体资产作为村集体股权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稳定创收。南桐镇南桐村通过盘活集体房产用于出租,每年房屋租金达90余万元。二是“产业带动”发展模式。村集体以资产入股的方式组成联合公司,实现镇域范围各类经济组织大联合,将分散发展的经济聚合抱团发展。丛林镇4个村集体经济企业整合各类资金、实物、土地资源等共计395万元,和食用菌大户共同入股丛林镇绿水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庆雁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抱团发展,每年可获得分红20余万元。三是“服务创收”发展模式。依托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居民小区和村域内企业,开展物业管理、垃圾清运、家政养老等有偿服务,辖区内2家企业和3个村集体经济签订景区清扫保洁协议,收入260余万元。四是“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围绕大米、油菜、渔业等特色产业资源,用好用活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打造“一村一品”。金桥镇金堰村培育发展“夜郎米”等品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五是“项目拉动”发展模式。区级部门、区属国有企业和镇街在征地拆迁和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搭建平台、降低门槛、拓宽渠道,让村集体参与公路交通、农田水利、危房改造、改厕等村级基础设施和辖区内企业的项目建设。脱贫村庙坝村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产业发展等项目,增加经营性收入27万元。六是“观光体验”发展模式。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万东镇新华村、五和村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中小型观光旅游农业园、窑罐厂研学体验基地,年收益可达75万元。七是“专职经营”发展模式。探索村干部脱产负责村集体经济发展、专职经营产销的方式,实行公司效益与个人绩效挂钩。万东镇五和村村干部脱产负责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行15%-30%阶梯式绩效,培育出全区第一个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2022年村集体实现经营性收入2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