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15期 重庆石柱:下好“五子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颜值”

石柱县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坚持“因村制宜、全面覆盖,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思路,以下好“五子棋”为抓手,多措并举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泉活水”。
一、强化组织领导,牵住责任落实的“牛鼻子”。一是“1+8”架构分类推进。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班,组建“厕所革命”工作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组、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组等8个工作组,形成“1+8”组织架构。二是“4项”机制保障推进。出台行动方案、制订考核办法、落实资金保障、建立会商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部署、研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行业部门分类督导,按“每月调度、双月排位、年度考核、综合评价”进行管理。三是“5级”网格常态推进。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体系,实行县领导包片区,县级部门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基层党员、志愿者等包户,通过分解责任包、签订“军令状”等方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层层落实。
二、明确主攻方向,压实重点领域的“硬担子”。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扎实开展农村户厕调查摸底,建立农村户厕问题台账,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行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动员群众清掏还田,累计改造卫生厕所66459座。二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革命。推进旅游乡镇餐厨垃圾市场化改革,引进三峡环保集团采取“PPP”运营模式建设厨余垃圾处置厂。大力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场地,配备密闭分类垃圾清运车,购置分类垃圾桶,设立可回收物暂存点和有害垃圾暂存点,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是扎实开展农村污水革命。按照“行业部门+三方公司+乡镇”的运维体系,积极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备纳管处理、污水管网等设施,受益群众8万余户。
三、注重资源整合,配好融合提升的“牌搭子”。一是完善基建促提升。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应急水源建设等项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持续加大道路建设管理,建设“四好农村路”,实现镇、村、组通畅率10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杜绝“人住危房、危房住人”现象。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整治管线“蜘蛛网”,用电和通信质量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力、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二是强化治理破难题。着眼破解农业生产环境难题,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量,着力回收废弃农药、农用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8%。加强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17%。三是志愿活动强意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组织志愿者常态开展“守护美丽”“村庄清洁”等“七个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六讲”志愿服务、悬挂标语、张贴海报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知识,引导村民形成爱护环境和清洁卫生的良好意识。
四、推动试点先行,选树示范引领的“好模子”。一是建设人居环境示范带。结合“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和“风情土家•康养石柱”发展定位,以“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中益乡和“缤湖美镇”桥头镇为中心,采取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方式,投入资金对5个乡镇21个村社集中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二是创建美丽宜居示范乡村。按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标准,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方式,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产业发展有力、社会文明和谐6个方面抓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创建一批美丽宜居乡村,44个行政村获得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称号。三是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盘活经济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等综合施策,打造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经验。
五、激发内生动力,唱响宣传引导的“金嗓子”。一是抓好氛围营造。通过横幅、标语、院坝会、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组织开展“我是侦查员”实践活动、“党课开讲啦”进农村活动、“两爱一讲”活动、“巾帼携手整治、共建美丽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活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二是推行积分激励。建立乡村振兴“积分超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积分兑换,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行政村参与率达100%。三是开展赛马比拼。全覆盖开展乡、村、组、户四级赛马,评选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乡镇、先进村组和“清洁户”“美丽庭院”,颁发流动“灰红旗”,组织参观学习先进典型,以观摩扩视野、找差距、学经验,掀起你追我赶的人居环境整治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