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13 期 重庆“四共”举措贡献巾帼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深化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巴渝巾帼行动”,通过共育、共推、共建、共享“四共”举措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
一、加强宣传引领,共育巾帼人才。一是重志向激励。通过院坝会、大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巾帼大宣讲”“思想政治引领第一课”“乡村巾帼大讲堂”主题活动,激励妇女投身乡村振兴。开展“千万妇女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着力培养广大妇女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农村妇女文明素质。二是办培训赋能。持续实施“巴渝领头雁培训计划”,举办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提升基层妇女干部服务“三农”工作能力。联合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实施“巴渝巾帼”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创新创业宣传培训等项目,分类培训家政服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巾帼带头人、乡村女创客。结合春耕时节,开展插秧、栽玉米等“双学双比”技能比赛活动,凝聚留守妇女、返乡创业妇女、巾帼带头人以赛促学、以赛提技。三是选典型示范。在全国及市级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等表彰命名活动中,评选乡村产业带头人、科技兴农领头雁等典型。开展重庆市“巴渝巾帼新农人”典型寻找活动,示范带动妇女返乡入乡在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菜乡结绳”兴乡村获得市乡村人才振兴“最佳案例”。
二、强化提质增效,共推产业兴旺。一是扶产业培育。持续开展巴渝“巧姐、网姐、大姐”培育工作,发展手工制作、农村电商、家政服务品牌产业。助力发展“种养+”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巾帼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实施“三八”绿色工程项目、三峡库区妇女创业循环金项目,帮扶妇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巴渝巧姐”新农村手艺人助推乡村振兴项目获评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二是建基地带动。发挥巾帼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性巾帼脱贫基地、家庭工坊等作用,以“基地+妇女”“大户+妇女”等模式,带动妇女就地就业。创新成立重庆市“巴渝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等队伍,凝聚农业女科技工作者结对服务巾帼农业产业基地。三是助兴粮节粮。举办重庆市巴渝巾帼科技助农服务暨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技能竞赛活动,大力倡议“巾帼兴粮节粮”,线上线下开展“大手拉小手 节粮一起走”“光盘行动”等兴粮节粮主题活动,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三、强化环境改善,共建宜居乡村。一是创绿美生活。深化开展“绿色生活美万家”系列活动,评选市级“绿色家庭”“最美阳台”“最美庭院”。开展重庆市“巴渝巾帼•美丽我家”系列活动,助力推动绿色发展。二是提建设能力。开展“巴渝巾帼•美丽我家”农村妇女卫生习惯培养活动,促进妇女群众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能力。联合开展农村供水“净水行动”,推动养成节约用水行为规范。推广运用积分制经验,激励农村妇女在环境整治、文明乡风中“自治”。三是树文明乡风。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点内容,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绿色家庭创建、吃得文明、垃圾分类、家庭阅读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27户家庭获“全国五好家庭”,28户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
四、强化衔接服务,共享脱贫成果。一是抓民生实事。深入开展妇女“两癌”检查及救助工作,发放巾帼暖心慰问项目资金,关爱慰问留守妇女、残疾妇女、低收入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推进“母亲水窖”等项目,组织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参加“快乐成长营”体验之旅公益活动。二是做关爱项目。持续实施“把爱带回家”“恒爱行动”“春蕾圆梦行动”等公益项目,开展99公益日“母亲邮包”项目众筹活动,关爱低收入妇女。实施“乡村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AI互动空间”项目,打造乡村儿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阵地。三是促权益维护。规范建设一批“妇女儿童维权站”,提供维权宣传和服务。实施“妇女儿童心理服务”项目,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婚姻家庭指导服务,科学培育构建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实施困境儿童个案心理辅导项目,通过一对一个案心理辅导,促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成长。